本報記者 | 安 寧
盡管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供需仍保持緊平衡格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未來三年我國全鏈條糧食減損和反食品浪費工作進行部署。
明確三年目標 部署四大行動
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2023年全球約有7.33億人面臨饑餓,而與此同時,全球食物全鏈條損失浪費率超過食物供應數量的1/3。 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以實際行動推動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大力開展“光盤行動”,推進全鏈條糧食節約減損取得積極進展。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工作還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糧食損失和食品浪費數據基礎薄弱,統計調查評估制度還不完善,特別是餐飲消費環節中商務宴請、紅白喜事等浪費嚴重,大吃大喝、過量點餐等不良風氣仍然存在。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行動方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糧食損失和食品浪費堵點難點,分層分級分段提出針對性舉措,部署了糧食節約減損行動、全民節糧意識提升行動、餐飲行業反浪費行動、單位食堂反浪費行動、加強損失浪費統計調查等重點任務。 《行動方案》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到2027年底,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更加健全,糧食損失和食品浪費統計調查制度、標準規范和指標體系不斷完善,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損失率控制在國際平均水平以下,餐飲行業、機關食堂、學校食堂、企業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費量明顯下降,餐飲浪費得到有效遏制。
突出科技減損 耕好“無形良田”
此次《行動方案》從技術、制度和意識等方面提出四大行動,突出全鏈條推動糧食節約,也就是從田間到餐桌的一系列環節中都要節約糧食。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工作涉及兩個密切聯系的概念,即“損失”和“浪費”。通常而言,食物零售前各環節的損耗被稱為“損失”,主要是由生產技術或環境條件等因素引起;零售和餐飲消費環節的損耗被稱為“浪費”,主要是由于節約減損意識不足或不良消費習慣導致。 針對“損失”環節,《行動方案》部署糧食節約減損行動。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拉平表示,糧食節約減損涉及“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行動方案》對機收、儲存、運輸和加工過程的節約減損工作進行了分環節部署,并特別強調技術和標準的作用。 “《行動方案》在全面剖析我國糧食損失浪費成因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以科技引領推動減損等具體舉措。這是從難點問題突破。”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農業價格成本處處長韓靜波說,比如,在收獲環節,針對播種粗放、收割機械精細化程度不夠、農機農藝不配套、機手操作不規范等問題,《行動方案》提出,制定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機收減損技術指引和機收作業質量標準,推廣精量播種技術,加強農機裝備創新研發,推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區域農業應急救災中心建設,提高機手規范操作能力等措施,減少糧食機收損失。
突出營養導向 聚焦重點場所
針對“餐桌上”的零售和餐飲消費環節食物浪費,《行動方案》突出營養導向,聚焦重點產品和重點場所,提出全民節糧意識提升、餐飲行業反浪費、單位食堂反浪費三方面行動。 “我國當前農業生產正處于由滿足吃飽吃好向保障營養健康轉型階段。反食品浪費不是要求公眾‘節衣縮食’,而是要更加科學膳食,既要保障基本營養需求,也要避免過度飲食造成的‘隱形浪費’,并由此帶來超重肥胖等慢病增加等健康問題。”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程廣燕說。 《行動方案》把建立營養均衡膳食模式作為反食品浪費的重要舉措。全民節糧意識提升行動提出,深化中國居民健康膳食研究,發布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和堅果類及烹調用油鹽等5大類食物攝入量建議范圍,倡導營養均衡、科學適量的健康飲食習慣。 有數據顯示,戶外餐飲消費浪費率比較高,是反食品浪費的重點領域。針對餐飲行業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提出深化“光盤行動”,鼓勵餐飲服務網絡平臺支持商戶積極參與反食品浪費;針對單位食堂反食品浪費,主要是國家機關、學校和國有企業食堂,注重通過加強管理與考核提高各單位反食品浪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行業治理方面,針對餐飲浪費問題依然多發頻發,部分餐飲經營單位默許、引導消費者過量點餐等問題,《行動方案》明確,引導餐飲服務經營者加強按需適量點餐提醒,明確標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規格數量,積極推廣小份餐品,主動提示剩余食物打包,嚴格落實明碼標價規定,深化“光盤行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