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 程 暉
1999年12月20日,在邁入新世紀前夕,澳門回到祖國懷抱,走上了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 伶仃洋畔,澳門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澳門回歸祖國時,只有21.45平方公里,中央多次批準澳門填海造地,并劃定陸地邊界,澳門的陸地面積增至33.3平方公里;2015年,中央將澳門的海域面積明確為85平方公里;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粵澳雙方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管理體制。 合作區正式掛牌運作3年多來,近百個建設項目落成運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向縱深推進,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創造了日益完善的條件和環境,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記者從合作區執委會了解到,3年多來,合作區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使命,錨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全力以赴推動“四新”產業加快發展、澳企快速增長、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合作區呈現出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建立的良好態勢。
琴澳同城化發展
說起澳門回歸,澳門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藝良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初,一場展會上擺出了一個別致的沙盤模型,用一座橋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連接在一起,該模型有個好聽的名字:“一個彩色的夢”。 如今,這個“彩色的夢”已成為現實。港珠澳大橋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經貿新通道正加速形成。“如果沒有回歸,這個夢應該不可能成為現實,所以我深深感到回歸讓澳門更美好。”劉藝良說。 從最初換乘繁瑣、舟車輾轉,到如今駕駛澳門單牌車“無縫”過關,隨著琴澳兩地基礎設施“硬聯通”“軟聯通”不斷深入,粵澳兩地居民的通勤之路也愈發便捷暢通。 每天8點,澳門青年黃滋才從澳門半島的筷子基駕駛澳門單牌車將妻子送到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再驅車經合作快捷查驗通道“絲滑”過關,趕到位于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公司上班。“2016年剛來到橫琴時,通勤時間差不多要近2個小時,澳門單牌車政策實施后,琴澳通勤縮短到1小時以內,幸福感大大增強。”黃滋才說。 而在澳門機場上班的福建姑娘琪琪選擇了在橫琴居住和生活。“橫琴的房子都比較新,租金也不會太高。”她告訴記者:“澳門機場在凼仔島,現在凼仔島內修了輕軌,可以直接連接到橫琴口岸,而且橫琴口岸是兩地聯檢,只需要過一次關口,交通非常便利。” 廣東省珠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朝暉介紹,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珠海成為內地唯一與香港、澳門陸路相連的城市。珠海已初步形成以港珠澳大橋為主軸、空港海港為引擎、多層次鐵路為骨架、高快速路網為主體的“海、陸、空、鐵、口岸”全要素綜合交通體系。 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吳子健介紹,按照《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合作區以“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為目標,在公共交通領域先行先試,創新采用“一地兩檢”查驗模式,平均通關時間30秒,便利琴澳間交通往來。 截至今年8月,在橫琴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達到16260人,就業人數達到5113人。在合作區就讀的澳門學生有517人,較2021年底增長283%。
多元發展煥發澳門新活力
國家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綜合考慮橫琴發展基礎、澳門產業優勢和澳門社會期望等多方面因素,在合作區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中醫藥、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四大類產業。 近年來,澳門新雄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明星多次帶澳門的企業到橫琴考察。他告訴記者:"中央給予了澳門很好的支持政策,讓澳門品牌、澳門公司去橫琴發展,既帶動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也能讓澳門企業進入橫琴、大灣區乃至內地市場。" 記者從合作區執委會了解到,支撐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作用初步顯現。合作區聚焦發展"四新"產業,聯合澳門加快導入產業頭部資源,用心用情服務區內澳資企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變革的推動力已經形成。 首先,充分銜接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加快"四新"特色產業培育成勢。合作區"四新"產業企業數量和發展活力逐年提升,產業規模持續壯大。2024年上半年,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增加值達18.82億元,同比增長48%;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增加值達1.29億元,同比增長21.8%;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增加值達13.52億元,同比增長7.4%;現代金融業產業增加值84.17億元,同比增長0.5%。 其次,加快布局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印發出臺促進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措施,首次將澳門科技計劃項目納入配套資助范圍。出臺合作區促進與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扶持辦法,支持澳門進一步擴展中葡平臺功能。大力培育集成電路產業,印發合作區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措施。 三是做大做強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出臺支持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打造生物醫藥大健康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環境。出臺"澳門監造""澳門監制""澳門設計"標志管理辦法,啟用"澳門監造"系列標志,打通"澳門注冊+橫琴生產"路徑,澳門藥企跨境委托制造的"馬交牌千里追風油"成為首個落地產品。掛牌成立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中醫藥橫琴大模型、中藥新藥創制"四化"平臺等中醫藥原始科技創新"發生器",推進15個新藥產品、儀器設備研究,主導成立民族醫藥開發合作聯盟等。 四是融合發展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建成長隆宇宙飛船、創新方、星樂度等一批高質量文旅項目,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熱門旅游目的地,今年1~8月份,橫琴主要景區游客量達1038.83萬人次,同比增長27.13%;主要景區旅游收入25.37億元,同比增長18.14%。攜手澳門推出"澳琴同游旅游激勵計劃"和"一程多站"旅游線路,落地"團進團出"多次往返政策,為琴澳旅游業深度融合拓展空間。 五是穩步發展現代金融產業。"橫琴金融30條"發布實施,引導區內金融機構加快落地應用場景。出臺企業赴澳發債專項扶持辦法,在澳門成功發行合作區企業首筆離岸人民幣債券。印發合作區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方案,推動"數字人民幣保單"、數字人民幣境外繳稅、數字人民幣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落地。 由于從政策準入、降低成本、出清空殼等方面多管齊下,穩步推動企業上島辦公、實體化運作,合作區內"人氣"明顯集聚。
著力改革促進合作區更好發展
記者注意到,合作區以分線管理政策落地實施為突破口,持續優化通關監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場準入等重要領域,琴澳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各類要素流動越來越便捷高效,加快構建琴澳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今年3月1日零時,合作區全島分線管理正式實施運作,成為國內首個實施該政策的特殊區域。合作區貨物和物品稅收優惠、海關監管辦法、攜帶動植物產品入境等配套措施同步實施。澳門大學橫琴口岸通道橋、口岸客貨車查驗通道、橫琴島"二線"通道等分線管理基礎設施投入使用。政策實施以來,合作區"一線""二線"人、車、貨物通行順暢有序,反走私形勢平穩,經橫琴口岸出入境旅客日均約5.8萬人次,車輛約6300輛次,"二線"各通道進出區車輛日均約10.27萬輛次。 另外,琴澳一體化制度保障日趨完善。法治建設體系不斷完善,廣東省于2023年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為合作區開發建設提供堅實法治支撐。用足用好珠海經濟特區立法權,制定出臺澳門醫療、藥學等領域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小切口"法規,修訂澳門旅游、建筑工程等領域專業人士跨境執業法規。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印發,描繪合作區到2035年的發展藍圖。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聚焦六大領域提出20個方面系列改革舉措。 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機制運作順暢。合作區體制機制獨特,沒有先例可循,在實現"掛牌即運作"的基礎上,堅持邊干邊規范,圍繞"健全'四共'新體制"的目標任務,陸續出臺各項內部規章制度30余部,規范完善合作區管委會、執委會運作運行,有力保障合作區開發建設提速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