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年底,中亞首家魯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啟動運營,以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和工程測量技術作為合作共建專業,助力塔吉克斯坦培育急需的技術人才。圖為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學生們在魯班工坊內聽塔方老師講解。新華社
鄭亞莉 郭志芳
中亞是亞歐大陸的中心,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軔之地。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中亞峰會上提出“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聯合聲明進一步將“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放在首要位置。中國與中亞的產能合作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布局以及經濟空間的縱深發展,關系到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雙循環格局的構建,關系到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中國-中亞推進產能合作的重要實踐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深入推進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逐步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為我國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 一是外貿量穩質升,新動能增長效能顯著。2023年,中國同中亞國家的貿易額達到894.24億美元,同比增長27.32%,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二是輸氣量持續增長,能源合作推向縱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中亞累計向中國輸送天然氣超5000億立方米。中國與中亞國家逐漸形成集勘探開發、管道運輸、原油提煉、工程技術服務及油品銷售等環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合作。 三是交通走廊和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先后簽署了多項基礎設施發展建設和互聯互通的規劃,在公路、鐵路、航空、油氣管道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構筑了全方位、立體化的互聯互通網絡。12月召開的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提出全面推進中國-中亞交通運輸走廊建設,打造雙方高水平互聯互通合作格局。 四是規則標準“軟聯通”持續深化。中國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公正哈薩克斯坦”經濟政策、“新烏茲別克斯坦”發展戰略等雙邊戰略對接機制,穩步推進規則和標準互認,雙方在數字貿易、文化旅游、教育交流等領域形成了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與此同時,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秩序和國家關系深刻調整、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形勢下,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面臨大國博弈、地區沖突、政局動蕩等多重挑戰,“脫鉤斷鏈”的風險依然存在。中亞地區油氣資源是中國突破能源運輸“馬六甲之困”的重要一環,是中國能源安全、對外產能合作的壓艙石和推進器。然而,受地緣政治影響,全球能源供應鏈受阻、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調整,中亞地區因其豐富的油氣資源成為世界強國和地區實現政治、經濟和能源利益的角逐場。 從地緣政治來看,中亞位于歐亞大陸中心,是陸路交通的要沖和多種文化的交叉口,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引來了大國的競相爭奪。美國將其視為能源后備基地,通過控制該地區的能源生產權與運輸權,搶占世界能源主導權;俄羅斯將其視為支撐其大國地位的地緣基礎和戰略支點,謀求與美國在中亞長期相持;印度、伊朗和土耳其等地區大國也企圖向中亞施加影響;中亞五國政局動蕩也對中國企業在中亞投資和開辟下游市場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加強產能合作提升產業鏈韌性與安全的多重機制
政治互信是產能合作的基礎和保障。中國在中亞交通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油氣等能源合作的順利進行,有賴于中國與中亞國家長期的政治互信。中國已同中亞五國實現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全覆蓋和雙邊層面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全覆蓋。同時,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多邊機制內,中國同中亞國家密切協調合作。2023~2024年,中國-中亞峰會、中國-中亞合作論壇、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五次會晤先后召開。高層的政治互動與互信,有利于雙邊增進了解,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有利于共同捍衛多邊主義,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務實合作助力中國-中亞產能合作可持續發展。穩定與繁榮是中國與中亞各國共同的價值追求與利益取向,是推動雙邊或多邊合作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同中亞國家命運相系,積極參與中亞地區繁榮發展與穩定,推動了中亞國家擺脫“雙重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和廣闊市場。同時,中國不斷強化與中亞國家國內的戰略對接,務實合作。雙方根據各自產業結構基礎,以及各自的比較優勢開展投資和貿易,充分釋放在能源、油氣、礦產等領域的合作潛能,積極探索清潔能源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發展,以滿足中亞國家的能源轉型需求,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中亞合作提供指引和動力。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為重點,推進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其中,以政策溝通提升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聯動發展;以設施聯通持續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提升規則標準等“軟聯通”水平,提高各國聯通的效率;以貿易暢通加強制度對接、技術標準協調、檢驗結果互認、電子證書聯網,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以資金融通與共建國家開展聯合融資,促進投融資活動的多樣化和市場化,提升共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以民心相通,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領域合作,實現通民心、達民意、惠民生。中國與中亞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攜手努力,不斷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不斷推進開放與合作。
深化產能合作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的政策
新發展階段下,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支撐,以中國-中亞峰會為契機,深化互聯互通、分工合作,實現資源要素跨境整合,切實推進產能合作和紅利溢出,將中亞打造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樣板。 加強機制建設,推動與中亞國家關系轉型升級。圍繞“四個堅持”,充分發揮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作用和上合組織等框架下多邊合作機制,加強對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本質特征的研究與探索,加強與中亞國家在涉及雙邊、地區和國際重大問題上的戰略溝通,加強對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發展的戰略對接、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切實尊重和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形成戰略對接、項目對接、制度對接“三位一體”的互促模式與合作格局,推動建設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推動中國與中亞邁向命運共同體。 拓展高能級平臺,推動與中亞經貿關系走深走實。以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指引,夯實民意基礎,強化戰略溝通,妥善協調各方利益訴求,將貿易、投資推向深入。以《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藍圖,全面對標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推動貿易暢通合作,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加強國際產業分工協作,共促產業融合發展,深化供需互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以新疆自貿試驗區為依托,合力打造產能合作增長圈。通過提升和優化,構建國際化高能級開放平臺體系,探索貿易規則先行先試,挖掘中國-中亞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潛力,拓展數字貿易、綠色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興領域合作,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實現產業互促、利益共享、發展共進,增強經濟的穩定性。 深化互聯互通,提高與中亞國家聯通效率。第一,加快國際物流體系建設。通過對接中亞五國交通發展規劃等戰略文件,全面推動中國同中亞國家在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多式聯運、物流運輸等領域合作,推進中國-中亞交通運輸走廊建設,系統提升區域內交通便利水平。第二,加強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慧口岸體系建設,提升口岸數據聯動、共享水平,提升國際口岸通關效能。第三,構建跨境綜合數字服務平臺,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擴大能源合作,塑造能源合作新格局。一是深耕油氣能源領域合作,深度對接中亞各國經濟發展和能源戰略的訴求,擴大雙方油氣貿易規模,發展油氣全產業鏈合作,共同打造穩定安全的能源供應鏈。二是探索開發新能源領域合作,打造新型的能源伙伴關系。立足中亞國家的能源產業基礎和轉型升級訴求,增進能源合作共識,加強新能源產業的深度合作,加快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能源合作提質升級。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