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依托無人機、通航等產業的先發優勢和不斷釋出的利好政策,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蓬勃發展。圖為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無人機搭載著快件從珠海飛抵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附近的起降點。新華社
本報記者 | 杜壯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12月26日發布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6萬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2萬個。同時,新技術、新工藝大規模應用提速,催生出眾多新產業、新業態。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8萬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超過1/5。 值得注意的是,與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相比,我國經濟發展在規模總量、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安全保障、綠色轉型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的積極變化。此外,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中首次增加了數字經濟調查內容。 新興產業統計范圍隨時代發展而變化
根據《全國經濟普查條例》,經濟普查每五年開展一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自2013年以來,每次全國經濟普查都會對新興產業進行詳細統計。本報記者了解到,新興產業的范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具體來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是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精神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試行)》標準確定。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對于新興產業的統計主要是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精神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標準確定,具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精神和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確定,具體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環保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海洋裝備產業、服務業等領域。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數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分為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9.6萬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9.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1.5萬個,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5.6%;高端裝備制造業1.45萬個,占15.1%;新材料產業2.04萬個,占21.3%;生物產業1.49萬個,占15.5%;新能源汽車產業0.32萬個,占3.3%;新能源產業1.17萬個,占12.2%;綠色環保產業1.63萬個,占17.0%;航空航天產業0.12萬個,占1.3%;海洋裝備產業0.02萬個,占0.2%。 從一些代表性行業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領跑全球,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45.8萬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的比重超過60%。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單晶硅、多晶硅等綠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綠色動能”。2023年,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達到6.5億千瓦、1.4億千瓦,比2018年分別增長了4.9倍、7.4倍。 從研發看,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加大。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比2018年增長61.6%;R&D經費支出增長61.9%,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了1.54%,比2018年提高了0.31個百分點。創新成果大量涌現。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1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1.4萬件,二者分別比2018年增長63.6%和65.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到第12位,與2018年相比上升5位,2024年又前進了1位,全球排名第11位。 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2023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2萬個,占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4.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5萬個,占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40.7%;數字創意產業1.6萬個,占26.5%。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負責人王冠華表示,五年間,我國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成長,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吸納就業的作用不斷增強。從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來看,數字經濟助推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了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增加。2023年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比2018年末增加507萬人。同時,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商務服務需求不斷釋放,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增加。2023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比2018年末增加1617萬人。還要看到,隨著科技創新的提質增效,企業研發創新活動增多,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五年間增加了517萬人。
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高技術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特點,其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含量高,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本次公報中,高技術產業統計分為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 高技術制造業主要是按照《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確定,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 2023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5.3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57.4%;占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1.5%,比2018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 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4693.4億元,比2018年增長43.1%;占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19.1%,比2018年提高2.4個百分點。 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6960.2億元,比2018年增長95.6%;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34.6%,比2018年提高6.2個百分點;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3.1%,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39個百分點。 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專利申請量44.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3.8萬件,二者分別比2018年增長67.9%和72.5%;發明專利申請所占比重為53.5%,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15.6個百分點。 高技術服務業是按照《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分類(2018)》確定,包括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檢驗檢測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的高技術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和其他高技術服務等9大類。 具體來看,2023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6.5萬個,占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5.7%。其中,信息服務3萬個,占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的46.2%;專業技術服務業的高技術服務1.5萬個,占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3.2%。 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7195.6億元,占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42.2%。 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五年來,我國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工業經濟量增質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態勢明顯。
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統計
本次經濟普查的一大特點是新增了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方面的數據。根據公報,數字經濟主要是按照《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確定范圍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等5個大類。其中,前四大類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 具體來看,2023年末,全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從業人員3615.9萬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84485億元。 數字制造和數字應用優勢明顯。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數字產品制造業26.2萬個,占9.0%;數字產品服務業27.4萬個,占9.4%;數字技術應用業143.0萬個,占49.0%;數字要素驅動業95.0萬個,占32.6%。 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數字產品制造業1337.2萬人,占37.0%;數字產品服務業151.9萬人,占4.2%;數字技術應用業1460.9萬人,占40.4%;數字要素驅動業665.9萬人,占18.4%。 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中,數字產品制造業204794.5億元,占42.3%;數字產品服務業41836.8億元,占8.6%;數字技術應用業140422.4億元,占29.0%;數字要素驅動業97431.3億元,占20.1%。 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融合產業,反映了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第五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23年,47%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了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分產業看,第二產業中54.1%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了數字技術,其中41.6%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了云計算,40.1%應用了工業互聯網,32.1%應用了物聯網;在第三產業中41.5%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了數字技術,其中34.5%應用了云計算,22.2%應用了物聯網。 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較好。從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特點來看,東部地區由于基礎條件好、應用場景多,數字經濟發展領先全國。2023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區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是62.2%、20.2%、13.6%、4.0%。四個板塊營業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是73.0%、13.8%、11.9%、1.3%。這些數據顯示東部地區的占比高于其他區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方陣。 王冠華表示,從普查數據來看,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