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書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兒童之家應當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展覽館、美術館、文化館、社區公益性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以及影劇院、體育場館、動物園、植物園、公園等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未成年人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圖為北京圓明園公園里,一名兒童將飛機模型拋向空中。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成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3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兒童的事情是國家大事。相應的,加強對兒童和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作為兒童工作的重要一環,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忽視、虐待、霸凌、性侵……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問題,近年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正式實施,從原來的72條6000多字,增加到132條16000多字,旨在為未成年人構筑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 新修訂的《未保法》有何亮點?如何把握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的新趨勢?民政部門在踐行過程中有哪些新使命?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支持的“踐行未保法,為兒童成長護航——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宣傳周(2021)”在北京啟動。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對新修訂的《未保法》進行了解讀。年少不知膝蓋年少不知膝蓋
構筑未成年人六大保護體系
據參與《未保法》修訂的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英輝介紹,新修訂的《未保法》主要有五個特點: 一是突出重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民眾關切的很多問題在這部法律修訂當中都有體現。比如說監護人監護缺位、監護不當,校園霸凌,以及未成年人受網絡影響等問題,新修訂的《未保法》都有所回應。”宋英輝說。 二是立足本土實際總結有益經驗。《未保法》吸收了過去包括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有益的探索,將其上升到法律層面,確立為國家的制度。 三是完善保護體系,織密保護網絡。“原來的《未保法》是沒有政府保護和網絡保護的,這次增加了網絡和政府保護,形成了包括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和司法保護在內的六大保護體系。”宋英輝說。 四是完善細化規定,有利于法律的實施。“過去大家普遍的反響是我們的《未保法》比較軟,沒有‘牙齒’,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其中倡導性、宣示性的條款較多。而此次修訂進行了進一步細化。比如,監護人的責任細化了十幾項,這樣便于執行。又如對兒童座椅的規定也很具體。”宋英輝說。 五是強化主體責任,增強法律剛性。為了讓法律的實施能夠有效地執行,這次在法律責任部分,在對前面每一個責任主體進行明確后,后面還伴有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 “新修訂的《未保法》確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這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因為其中就規定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宋英輝說,這是新修訂的《未保法》的一大亮點。第二大亮點是,明確了國家的最終責任,并具體落實到政府和司法機關。 除此以外,宋英輝補充說,新修訂的《未保法》還特別強調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這在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法律還確立了強制報告制度。任何組織、個人發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情形,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中央、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控告。發現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時候,舉報和控告是任何公民的權利。“如果在工作中發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隱私受到侵害和面臨其他危險情形,應當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機關報告,目前已經有發生不報告被追責的情形。至于哪些是密接單位,針對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法律也進行了專門的設定。”宋英輝說。
迎接兒童保護新時代
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看來,新修訂的《未保法》的實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未來的多方面需要,構建了一個現代化的兒童保護體系。加之今年4月,國務院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兒童福利與保護中心主任張柳認為,展望“十四五”時期,全社會勢必更加重視和關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和兒童福利工作。新修訂的《未保法》賦予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全社會更多、更高的職責要求,對做好新時代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都提出了新時代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新時代中國的福利和保護體系要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必須處理好五大關系的轉變:一是在內容上從“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二是在對象上從特殊兒童群體向全體未成年人轉變;三是在職責上從群團牽頭向政府牽頭轉變;四是在人員上從非專業兼職工作向專業化、隊伍建設轉變;五是在手段上從傳統手段向信息化、智能化轉變。”張柳說,“十四五”時期,兒童工作將以專業化、精準化、智能化和高質量為目標,以政策制度創新、服務設施優化、人才能力提升為重點,具體包括以下九個方面的發展策略:重中之重是體制機制建設;重點和難點是加強家庭指導和關愛服務;核心是建設以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為主要抓手的基層人員隊伍;用入戶排查的方式加強信息檔案建設和管理;建設兒童社會工作的培養體系;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的平臺建設;以兒童需求、家庭需求為導向和中心對兒童津貼進一步提標擴面;減輕大病兒童、殘障兒童的醫療經濟負擔,注重心理輔導;加大針對0~3歲、3~6歲的兒童早期發展投入。 “關愛兒童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讓我們一起邁向新時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高質量、高發展的新時代。”張柳說。
健全協調機制確保有法可依
“對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工作層面和計劃層面有三步走的想法:第一步是從今年的‘六一’《未保法》實施,到明年的‘六一’,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各地建立相應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初步建設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配套措施、政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力量逐步加強;第二步是到‘十四五’末期,上下貫通部門協調,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運行高效,新修訂的《未保法》銜接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全社會關心、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氛圍日益濃厚。第三步是到2035年,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候,與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與人口發展戰略相一致的未成年人保護格局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成為各行業、各領域和全社會普遍的共識,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顯著標志。”民政部兒童福利司未成年人保護處二級調研員李勇介紹了下一步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步驟設想。 具體而言,李勇總結了七個方面:一是建機制。今年4月,國務院層面成立了規格較高的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緊接著要推動地方建立相應的機制。“目前全國31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全面設立了領導小組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其中陜西和四川2個省由省長任組長,10個省由常委和常務副省長任組長,還有其他是由分管副省長來任組長。另外,要發揮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民政部和各級民政部門要做好服務工作。” 二是定制度。一方面,推動和協調出臺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在《未保法》的基礎上推進兒童福利領域的立法。同時,推進地方層面修訂未成年人保護的法規,實現與新修訂《未保法》上下銜接,精神一致。此外,還要推動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建立完善相關制度。 三是打基礎。一方面是抓隊伍建設,比如兒童主任等。一方面是建立專業人才隊伍,比如社工專業人才。另外,還要推動理論研究,加強數據分析。 四是造氛圍,加強宣傳活動,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社會共識的形成。 五是抓落實。例如,強制報告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現在初步引起了社會的共識,但是,部分行業和領域重視程度很高,也有的行業和領域重視程度較差。因此,下一步要強化重視,將追責落到實處。 六是保基礎。在“保生存”的基礎上“保發展”,進一步研究如何發揮民政部門的兜底監護職責、如何完善臨時監護制度,以及如何實施對留守兒童的精準關愛等課題。 七是強合作,加強與從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各方力量的合作,營造保護關心未成年人的社會氛圍。
|